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BWV 1007-1012)是無伴奏樂曲中最早聞名于世的典范,在音樂結(jié)構(gòu)、藝術(shù)魅力和思想深度上都舉世無雙,自1901年被卡薩爾斯"發(fā)現(xiàn)"并介紹給全世界的聽眾以來,它們便成了無限意義的延伸,更被譽為演奏家技巧與修養(yǎng)的試金石。
共有6套36首曲目,包括六種風(fēng)格各異的舞曲:序奏、阿勒曼德舞曲、庫朗舞曲、薩拉邦德舞曲、小步舞曲、吉格舞曲。這些都是當時歐洲流行的舞曲樣式。它被譽為是大提琴界的圣經(jīng),幾乎每一位著名的大提琴家都會或公開演奏或灌錄唱片。其中,卡薩爾斯、富尼埃、杰諾斯·斯塔克和羅斯特洛波維奇的通常被認為是較出色的版本。華裔大提琴家馬友友也曾灌錄唱片《巴赫靈感》。
(1876-1973)
CD:EMI 7243 5 66215 2 7
卡薩爾斯的錄于30年代(36年至39年)大師剛過了60歲之后。有人懷疑四十年代和之前的所謂歷史錄音,無論上一代大師們的演奏如何精彩,畢竟錄音技術(shù)有限,很難保留真實的演奏的音響。這個卡薩爾斯的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的錄音,大概是我很少的早期錄音收藏之一,如果不是唯一的話。當我第一次聽這個兩張?zhí)椎腃D時,這個從原78轉(zhuǎn)唱片轉(zhuǎn)到CD的重制所產(chǎn)生的音效居然如此清晰,寬廣,悠長,而深厚的大提琴琴聲,讓我十分驚訝和歡喜。這個錄音雖然多少改變了我對早期歷史錄音轉(zhuǎn)制的CD的看法,但還是未激發(fā)我對這類CD的熱情。然而,我得說,任何其他早期錄音可以不要,這套卡薩爾斯的《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CD是一定不可錯過的?!读袈暀C》評論說,這個轉(zhuǎn)制代表了制作人凱滋哈德維克(Keith Hardwick)在轉(zhuǎn)錄技術(shù)方面的極大成功。
長期來,卡薩爾斯的這套錄音已被公認為為這個作品的里程碑式的權(quán)威演繹。他的這一成就來自他對這部巴赫巨著的長達幾十年的精心研讀和作品精髓的發(fā)掘。據(jù)他自述,從13歲時他在一家舊書店發(fā)現(xiàn)這套作品的樂譜開始,他在這套作品上每天研讀練功12年,到25歲才鼓起勇氣第一次公開演奏其中的一部全曲。又過了35年,才在錄音公司的長期不斷催促之下答應(yīng)錄制這套作品,使我們今日能得以領(lǐng)略一代大師對這套作品的解讀。
(1906-1986)
CD:ARCHIV 449 711-2
富尼埃的錄音錄于60年代初,大師接近60歲時。這時,立體聲錄音技術(shù)早已成熟。那是個大師錄音杰作不斷涌現(xiàn)的年代。富尼埃在錄制了這個錄音之后的年代中,巴赫這套作品逐漸變成了他的演出曲目中的焦點。在1974年,也就是卡薩爾斯死后的第二年,富尼埃應(yīng)邀到法國南部的普拉德斯(Prades)在卡薩爾斯創(chuàng)立的年度音樂節(jié)上演奏這套巴赫組曲。那天在普拉德斯城外的圣米切德卡薩教堂內(nèi)坐滿了聽眾。他們深深地被富尼埃追思卡薩爾斯的演奏打動。在全曲結(jié)束時,沒有鼓掌,而是全部聽眾在寂靜中肅立。
(1927-2007)
CD:EMI D 273269-1/2
穆斯基斯拉夫?羅斯特羅波維奇的全集錄于富尼埃錄音問世30年之后的91年,在他已是年近65歲時。這已是他成名世界幾十年,并在現(xiàn)代立體聲錄音工業(yè)與市場也已繁榮幾十年之后。對這套巴赫作品,他似乎比其他任何大提琴家都更認真和謹慎,簡直可以說是虔誠與恭敬。在此之前,他只分別于51年在莫斯科錄制過其中的第二組曲和61年在紐約錄過第五組曲。但他后來卻很不原諒自己居然當時兩次錄制他們,認為是自己“倉促行事”。直到91年,他說,“我現(xiàn)在一定要鼓起勇氣錄制巴赫全套組曲了”。他和另外那倆位比他先輩的大提琴大師一樣,一生都與這套巴赫作品緊密相連。他曾說,“對我來說,這世上沒有比這套組曲更珍貴的東西了?!痹谒凶x演練這套作品幾十年之后答應(yīng)錄制時,他對在哪里錄音也非常講究。他選擇了法國小鎮(zhèn)維日萊(Vezelay)的一個900年老的教堂內(nèi)。歲月早已消磨了這個教堂內(nèi)部裝飾中的浮華與巴羅克風(fēng)貌。而這個拱形建筑的線條和韻律,使他強烈地感受到巴赫作品的韻律。
1992年RCA
自1901年被卡薩爾斯"發(fā)現(xiàn)"并介紹給全世界的聽眾以來,它們便成了無限意義的延伸,更被譽為演奏家技巧與修養(yǎng)的試金石,史塔克、羅斯特羅波維奇、傅尼葉、馬友友等無數(shù)大師都屢次爭相詮釋這一紀念碑式作品。
作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大提琴演奏家,史塔克已經(jīng)先后五次灌錄巴赫的這一驚世巨作,都獲得了極好的評論,并為他帶來了1998年度葛萊美"最佳器樂獨奏獎"的榮耀。本專輯收錄的是他在70歲高齡之際,于RCA灌錄的第五次錄音。史塔克認為對美的追求永無止境,他冀求每一次的演奏,都更接近這套樂曲的真理。
對比以前的四次,此第五次演奏錄音里,細節(jié)更多,表現(xiàn)也更精確,史塔克在展現(xiàn)著他的速度與演奏力度的同時,以其一貫充滿活力的風(fēng)格詮釋著,琴聲中,充滿了對生命的熱情和堅毅。
《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聽過幾個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的版本,最愛還是斯塔克1992年在RCA的錄音?!比毡緲吩u家武田明倫如是推薦。在1999年的“《日本唱片藝術(shù)》名曲名盤三百”中,此版本名列第五,《企鵝唱片指南》更是給予其三星極品評鑒!
巴赫的六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BWV 1007-1012)是無伴奏樂曲中最早聞名于世的典范,在音樂結(jié)構(gòu)、藝術(shù)魅力和思想深度上都舉世無雙,被譽為演奏家技巧與修養(yǎng)的試金石。本唱片選取其中第一、第三、第五三曲。
作為二十世紀無人可逾越的大提琴演奏家,斯塔克之前已經(jīng)四次灌錄巴赫的這一驚世巨作,這次更在70歲高齡之際,第五次灌錄這套曲目。他認為對美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他冀求每一次的演奏,都讓他更接近這套樂曲的真理。
●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大提琴演奏家斯塔克凝聚畢生音樂造詣的巔峰之作
●日本樂評家武田明倫極力推薦
●1999年“《日本唱片藝術(shù)》名曲名盤三百”中名列第五
《企鵝唱片指南》三星極品評鑒《日本唱片藝術(shù)》特選。斯塔克1992年RCA錄音名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