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儒教是否是一種宗教歷來有爭議。反對者的意見如果歸結為一條,就是說儒教不具有一般宗教的特征。比如:儒者一般不信鬼神,儒教無宗教組織和宗教儀式,儒教無彼岸世界等等。實際上儒教是有的,儒者信奉上帝(天)。依儒經,上帝“作之君、作之師”,教給君師的任務,不是讓他們帶領人們到上帝的世界里去,而是要他們“克相上帝,寵綏四方”,即輔佐上帝,把天下治理好。這只是教義的不同,并不是教與非教的分水嶺。1902年以前,儒者們一致認為,儒教是和佛教、道教、回教、基督教一樣性質的宗教,區(qū)別僅僅在于儒教是“圣教”,而其他的不是。
爭論一
第一次關于儒教是教非教的爭論,是發(fā)生在基督教內部的“禮儀之爭”。所謂“禮儀之爭”,是早期在華基督教內部,爭論儒者們祭孔、祭祖是不是宗教活動。假如是宗教活動,則從事此類活動的人就不能加入基督教;假如不是,則可以成為基督教徒。利瑪竇來華,為了打開傳教的局面,自辟蹊徑,允許那些保持祭孔、祭祖?zhèn)鹘y(tǒng)的儒者加入基督教,從而打開了在中國傳教的局面。他在給羅馬公教會的報告中,聲稱這些活動僅僅具有紀念意義,并不具有宗教意義。而在他撰寫的中國札記中,則把儒教作為中國宗教狀況的首要內容,并且明確指出:儒者們“的確相信有一位神在維護著和管理著世上的一切事物”,“這些被稱為儒家的人的確承認有一位最高的神祇”,儒者們“也承認別的鬼神,但這些鬼神的統(tǒng)治權要有限得多,受到的尊敬也差得多”。從這些札記中,我們只能得出結論說,利瑪竇說儒教不是宗教,僅僅是他的傳教策略而已。
爭論二
第二次爭論發(fā)生在20世紀初葉??涤袨橹鲝埜母锶褰?,他的學生梁啟超追隨他的主張,在湖南自強學堂講學,力主儒教就是宗教。但是變法失敗以后,梁于1902年發(fā)表《保教非所以尊孔論》,認為儒教不是宗教。梁的意見立刻遭到他的老師康有為的強烈指責,但是未能改變梁的主張。從此以后,儒教不是宗教的觀點就逐漸流行開來。另一個流行觀點是道家非道教說。
10年后,即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蔡元培出任教育總長。在此以前,蔡元培曾經不止一次發(fā)表文章,包括他在德國寫的學位論文,都曾明確主張儒教是教。在擔任教育總長后,他首先取消了學校中保存的尊孔讀經制度,不久又明確宣布儒教不是宗教,并且主張用美育取代宗教。
數年后,陳獨秀創(chuàng)辦《新青年》雜志,并在該雜志上多次著文,明確指出儒教之教只是教化之教,而不是宗教之教。
這次爭論,儒教不是宗教的主張以絕對優(yōu)勢取得了勝利。從此以后,儒教不是宗教,中國古代是無宗教國,就成為中國學術界的定論,成為一切有關傳統(tǒng)文化著作的立論基礎。
爭論三
第三次爭論從1978年年底開始,任繼愈先生在南京中國無神論學會成立大會上,發(fā)表儒教是宗教的演講。后來又就此題目不止一次地發(fā)表演講和文章,論證儒教是宗教。然而在近10年的時間里,幾乎沒有一人贊成,而只有任繼愈先生一人在堅持著他儒教是教說。
1986年,何光滬首先著文,支持儒教是教說,后來又有賴永海、謝謙、李申,相繼以不同形式,公開贊成儒教是教說。到1999年,10余年間,有案可查的、明確支持“儒教是教”說的學者,加上任繼愈先生,共5人。
1999年、2000年,李申兩卷本的《中國儒教史》相繼出版。支持者認為這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領域里的哥白尼革命”,是“劃時代的著作”。反對者認為該書是“國家級的豆腐渣工程”,是不通訓詁、沒有讀懂古書的結果。激烈的爭論持續(xù)了近一年,零星的爭論至今仍然在進行。
圍繞《中國儒教史》爭論的結果,是更多的人接受了儒教是教說。其標志性的事件:一是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與上海師范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合作,召開了“儒學、儒教和宗教”的學術討論會;二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成立了“儒教研究中心”,國家宗教事務局局長參加了成立中心大會,表示國家最高的宗教研究機構和宗教管理機構,都正式承認了儒教作為宗教在中國歷史上的存在;三是這個“宗教藍皮書”,正式把儒教作為中國最重要的傳統(tǒng)宗教加以研究和介紹。